ENGLISH

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归宿

发布时间:2020-03-20

《周易》有云: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”“以文化人,以文育人”是文化的价值旨归。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,教化人走向道德、理性、真善美,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。


而学校文化,是对人的成长产生最直接、最鲜明的影响的文化形态。它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,是为全体师生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、精神、行为准则及相关的规章制度、行为方式、物质设施等的整合和结晶。学校文化,来源于“人”,也服务于“人”。


学校文化并非空中楼阁虚无缥缈,也不是一蹴而就瞬间可成,它植根于学校历史土壤,在不断积累中丰富内涵,在不断完善中前行发展。学校文化建设,关乎学生的未来、学校的未来、民族的未来。


从“亮点”到“点亮” 让学校文化知性可读


在学校文化建设中,寻找和培植一个“亮点”并不是目标和归宿,发掘文化内涵,“亮点”学校文化,达成深度统一,促进学生成长,转向整体文化发展,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“远方”。


学校文化的形成,不是学校局部工作的提升与优化,它是一个文化系统、文化整体;学校文化也不能靠复制、移植或模仿而得,而要基于学校自我的分析提炼,挖掘自身内隐的独特价值,寻找适合自己的办学思想、理念与呈现方式,点亮和彰显自我的独特魅力。学校要在充分发掘地方及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的基础上,因地、因校制宜,聚焦文化特色,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。如启东市东南中学,校内有张謇所办垦牧学校旧址、粟裕将军办公地暨新四军东南警卫团旧址,学校充分发掘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,建成省级德育基地,并将其融入学校日常生活,传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,构筑学校独特的文化,濡染并影响学生。


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更不是立等可取的“快餐”,而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升华提炼出师生意识、精神层面的共同追求,将之蕴含在鲜活的学校生活中,生成一种稳定文化的长期的过程。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“毕业典礼暨夜行军活动”,年复一年,长期坚持,点亮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精神,塑造了学校的文化特色。


学校文化的形成,不能孤立无缘,脱离民族文化的根系而存在;否则,就会成为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。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,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。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、人文精神,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仁爱精神,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爱国情怀等,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,不断为中华民族提供着持续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文化滋养,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。在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里,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抗洪救灾精神、载人航天精神等新的精神文化财富。学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,点亮和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。


从“人化”到“化人” 让学校文化和谐可融


文化是“人化”和“化人”的过程及其产物。一方面,人为了生存和发展,要使外界环境满足人的需求,使外在世界人化;另一方面,当人构建了一个人化了的世界的同时,又将它作为人文环境造化人自身,即“化人”。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指向“化人”,实现学校文化发展的关键也是“人”。


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”校长的率先垂范是“化人”的基础,校长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决策者和践行者,校长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学校文化的走向。校长从文化创生的立场出发,理性分析自我,围绕学校精神、办学愿景、特色主旨、建设理念、发展思路等作整体而适合的“定制”,让学校文化能够向学校的“四面八方”打开,使学校文化主题与学校办学理念、愿景相呼应。这是学校之幸,更是学生之幸。


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;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”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导者和实施者。教师应在学校文化的感染下提升自我素养,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在诠释、反哺和促进学校文化。江苏省如皋白蒲小学的“书香下午茶”就是从教师自身阅读行为出发,引领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养成阅读习惯,形成书香校园文化的一段佳话。黑格尔说:“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美的偶像。”教师的文化行为,一方面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另一方面又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,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。


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学校文化“人化”的过程,也是“化人”的过程。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,也是在引导学生建设自我、成就自我。江苏省海门实验小学开展以“日行一善,月习一德”为基本模式的学校文化活动,引导学生每日做一件善事,定期开展交流分享活动,逐渐形成一种品德。


学校文化建设,不但要“守望”,还要“回望”。教育的使命在于对人的生命的成全,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宿在“人”的发展,学校文化建设,是促使人“探索、认识、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”,是“树人”的重要能量源。


从“发生”到“生发” 让学校文化理性可行


学校文化建设每天都在“发生”,发掘学校管理的深层内涵,“生发”学校文化的多维内涵,走向“垂拱而治”,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想境界。


在继承中创新。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精神、传统、作风的综合体现,必然带有学校特定条件下的历史积淀。建设学校文化,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发展,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。江苏省海安实验中学多年来继承学校法制文化教育的传统,从“人”的视角出发,开发法制文化建设新途径,建立了一个“一比一”的真实法庭,成为集模拟法庭、巡回审理、法制宣传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德育文化基地。创新的文化建设模式,真切的体验,让法制文化熔铸进学校的每一个角落,也熔铸进学生的内心:“通过身临其境审理案件,真实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,我现在要好好学习,希望自己以后真能成为一名法官,运用法律为人民伸张正义!”


在创新中成长。文化育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,发现建设契机,创造机会,实现成长,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不二法宝。江苏省南通启秀中学曾经为学校门口的现状忧思不已,启秀中学位于南通市中心,门口是一条主干道,学生和教师有3500人左右,学校门口的安全成为大问题。几经思考,“门口安全我来管”活动项目因需而生,师生协作,学生自主管理,成为校门口亮丽的文化风景。而这道风景,也孕育了“自主生活”的学校文化,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血脉。


文化育人于无形,立德树人于点滴。学校文化一旦成型,就会形成一种场域,产生一种磁性,它具有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魅力,对身在其中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。建设一种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过程,一个叩问反思、寻根溯源的过程。


(《江苏教育》 钱建国 文)


关于新葡的京集团

新葡的京集团8814有限公司始于1993年,深耕教育行业近30载,致力于现代教科设备、理化生实验室、教育云平台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,是国内最大的教育设备解决方案提供者之一,并曾参与到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中。




新葡的京集团拥有行业内一流的专业研发团队,具备    教具品牌Labox莱博士与新葡的京集团sky-docking等,同时享有多项知识产权。



一直以来,公司坚持“点滴做起,持之以恒”的理念,务实求真,以国家政策为依据,以客户需求为准绳,运用先进的技术与理念,为教学提供更优质的设备与方案支持,致力于为学生、老师、学校提供更安全、更高效、更和谐的教学环境。